瑞典新研究:半数跑者有运动损伤,中国发生率高达85%

时间:2021-06-08 [关闭窗口]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赵峰

本报记者 张健

近日,哥德堡大学的体育科学家乔纳坦·琼马尔姆对224名18至55岁的长期跑者追踪1年观察发现,一年里新跑步者中与跑步相关的伤害超过46%;最常见的损失部位是膝盖(占所有损伤的27%)和跟腱肌腱/小腿区域(占25%);以前受过伤的跑步者再次受伤的可能性几乎是没受过伤跑步者的两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赵峰对此说,很多人觉得跑步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几乎一半的跑者因跑步不当而受伤。据2015年中国跑者调查显示,跑者伤痛发生率高达85%。

当跑步量适当,身体不仅可以承受,还可以变得更强壮。当运动量达到身体承受极限时,可能造成损伤,产生不适、疼痛、肿胀等现象,休息后大部分人可缓解。当运动量明显超过身体承受能力,导致身体结构,如关节软骨、肌腱等发生实质性损害,损伤便不可逆。例如,平常不跑步、体质相对较弱的人,周末突然跑10公里,明显超过了身体所能承受的范围。

赵峰表示,跑者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是膝盖,俗称“跑步膝”。刚开始可能只是膝关节髌骨软化,反复受伤可能发展成髌股关节软骨损伤,长期反复受伤可能发展成骨关节炎。其次是小腿跟腱、足底筋膜炎、崴脚、髋关节等损伤。例如,跑步时跟腱要承受高达8~12倍的体重,容易反复发生轻微创伤,引发跟腱疼痛。需提醒的是,出现损伤后要正确治疗,或改变不良运动习惯,否则再次跑步出现类似损伤的风险非常高。例如,90%以上的崴脚属于脚踝内翻受伤,即伤到了脚踝外侧的韧带。若当时处理不当和缺乏一定的康复训练,很多人会反复发生崴脚和慢性疼痛,甚至运动中反复出现崴脚。所以跑步出现不适时,应立即停止并休息,出现以下3种情况要及时就医:1.疼痛持续两周左右不见缓解;2.不适部位已经影响到正常运动;3.同一个部位反复受伤。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长距离跑步。”赵峰建议,跑者应做好以下准备:

做心肺功能评估。对于出现过心脑血管问题、想要加大跑量,甚至参加马拉松的跑者,最好做心肺功能、跑姿等评估,最大程度降低心脑血管意外甚至猝死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对于反复因跑步受伤者,跑前应找专业医师评估,并按医师的建议确定训练的强度和方式。

控制跑量。朋友圈晒跑量没有意义,适度和合理更重要。普通人每次最好控制在10公里以下,以经过休息第二天不会出现酸痛等不适为基本判断标准。

跑前充分热身,跑后做好放松。做8~10分钟拉伸等热身活动,可以充分活动关节,降低损伤风险。

加强肌肉锻炼。对于膝关节、髋关节、足踝等下肢易受伤部位来说,肌肉力量决定了下肢的承受能力,肌肉力量越强,受伤风险相对越小。可通过静蹲(类似扎马步),加强膝关节肌肉锻炼。每次蹲到肌肉觉得发酸发胀,休息30~60秒,然后再进行,累计进行10~20分钟。可以配套练习提踵(垫脚)保护踝关节:每组15~20次,休息10~30秒,做3~4组。

其他准备。选双合适的跑鞋、戴好护膝等装备,场地要安全且平整。▲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