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随迁老人社会融入

时间:2021-11-04 [关闭窗口]

  文 刘娜

  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问题不容忽视。今后,要注意发挥政府、社区与家庭在促进随迁老人社会融入中的优势,加强各主体之间的合作以提升效能。

  当前,因照顾晚辈、与子女团聚及养老等原因而随亲属流动的随迁老人越来越多,具有数量多、分布广、情况复杂等特点,其社会融入问题不容忽视。随迁老人是流动人口的重要亚群体,与总体相比有自身明显的特征:一是随家庭迁移而非个体迁移,迁移原因的被动性大于主动性。二是已经完成了生命过程中的生育、就业以及正规教育阶段。三是身体机能开始进入衰退阶段。四是大部分面临在迁入地养老的问题。基于上述情况,随迁老人社会融入问题具有区别于流动人口总体的特殊性。

  随迁老人是在生命阶段的晚期进行流动与迁移,脱离原有的人文环境和生活场景,重新融入到新的社区、新的群体、新的家庭,其再社会化的过程面临很多挑战,同时社会融入也面临诸多困境。

  第一,随迁老人的健康需求较高,但得到的社会支持不足。随迁老人是跟随亲人异地迁徙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在这个年龄阶段,易患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用药或保健,就医和住院的需求也明显增加。此外,很多随迁老人还经历着融入新生活的无力感、融入子代家庭的挫折感、融入新社区的疏远感等,在心理层面出现抑郁、焦虑等问题的比例偏高。随迁老人的身心健康问题是事关其社会融入程度的重要因素,但是却存在相关社会政策不完善、社会服务部分缺失、就医通道手续繁琐、社会资源利用率偏低等问题。

  第二,随迁老人就地养老需求高,但城市公共养老资源接纳程度偏低。随迁老人移居新的城市之后,迫于日渐高龄、身体衰退等方面原因,在迁入地养老的比例较高。不少随迁老人缺乏收入来源,依靠家庭养老压力较大,对抗突发疾病和风险的能力偏低。对于随迁老人而言,当前城市公共养老资源的可及性比较低,可利用的公共养老服务的种类比较少,不同养老模式在设计之初缺乏对随迁老人群体的考量,并且在社保统筹层次偏低的情况下随迁老人医养结合的路径仍未搭建畅通。

  第三,随迁老人在融入社区的过程中遇到的阻力较多,得到的正式支持偏少。社区是随迁老人实现文化接纳、行为适应、身份认同与重建社会网络的重要场所。但是很多随迁老人在融入城市社区的过程中,受文化素养较低、接受能力较差等的影响,在语言沟通、行为习惯转变、社区环境适应、重建社会网络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此外,随迁老人从社区获取的正式支持较少,健康服务、为老服务、社保服务等总量偏少。

  第四,随迁老人主要从家庭中获取支持,但家庭环境差异较大造成局面比较复杂。家庭是随迁老人经济、医疗、照料、情感等支持的最主要提供者,对随迁老人的经济、文化、心理融入有很大影响。从现实情况来看,随迁老人在家庭生活中面临一些困扰:部分随迁老人不仅承担着大量的家务工作,还肩负着照料孙辈的重担,造成生活品质降低;部分随迁老人从家庭中获得的关爱和尊重不足,造成幸福感较低。

  随迁老人社会融入存在上述困难的深层次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对随迁老人社会融入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针对随迁老人的社会福利、社会服务、身心关爱等方面的社会支持。其次,随迁老人社会支持供给水平不足,存在政策不完善、社区资源薄弱和家庭功能弱化等问题。再次,随迁老人社会支持机制尚未理顺,突出表现在政府、社区和家庭的责任不够明确,各方优势发挥不足、缺乏合作等。

  今后,要注意发挥政府、社区与家庭在促进随迁老人社会融入中的优势,加强各主体之间的合作以提升效能。第一,就政府层面而言,应为随迁老人增加养老、医疗、临时救助等社会福利的供给。第二,依托社区服务为随迁老人提供支持与服务,加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医疗服务与适老设施建设,通过社区购买服务等方式为随迁老人提供优质便利的为老服务。第三,倡导随迁老人家庭为其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日常照料与情感慰藉,营造和谐快乐的家庭气氛。第四,增加家庭福利供给,通过家庭福利政策为随迁老人融入社会增能。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随迁老年人社会融入问题研究”(18BRK02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来源:中国人口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