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施策激发育龄群体生育意愿

时间:2022-10-25 [关闭窗口]

  生育和每个家庭息息相关,生育行为是个体生育意愿、家庭综合能力、社会支持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为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指明了方向。淮安市位于江苏北部,2021年常住人口456.2万人(户籍人口555.2万人),人均GDP为9.9万元。该市近期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广泛了解群众生育养育状况,共获取有效问卷4419份,其中85.9%的调查对象年龄为26~45岁,85.5%的调查对象为初婚。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影响生育或再生育的主要顾虑方面,养育教育成本太高、经济压力大、没时间没精力管教陪伴居前三位。作为GDP总量居全国第59位的城市,淮安的情况具有代表性。基于调研结果,笔者认为,有效激发育龄群体的生育意愿、有效解决其生育养育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重点应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细化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措施。一方面要制定完善鼓励男性分担生养育责任的措施。当前在很多家庭中,父亲在育儿过程中的参与度较低,导致女性容易产生不平衡感和低获得感,“丧偶式”育儿现象不容忽视。同时,与男性相比,生育养育对女性职业晋升发展影响更大,尤其是高学历、高收入女性的隐性生育成本更高。针对这些问题,应进一步呼吁男性承担“父职”,即父亲在生育养育责任上的回归。可适当延长男性陪产假期,并在婴幼儿3岁以内增加男性陪育假期,更加鼓励男性分担生育、养育和教育责任。鼓励用人单位制定有利于女职工平衡工作和家庭关系的措施,如协商确定有利于抚育婴幼儿的灵活休假和弹性工作方式。保障妇女就业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平等就业,为用人单位建立生育成本合理分担补偿机制,为因生育中断就业的妇女提供再就业培训服务,对女性劳动保护不力的用人单位予以警告惩处。另一方面要制定完善缓解农村人口生养育负担的措施。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地区更多保留了生育传统观念,农村男性生育意愿明显高于城市男性。然而,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缺乏安顿家庭的生育保障、住房保障及子女教育保障。对此,应面向农村人口探索适用性强的配套支持措施,将基础性惠民政策(如廉租房政策、帮助解决子女异地学籍问题等)向城市中的农民工倾斜,增强他们的幸福感,提振其生育意愿。同时,还可探索出台以提升农村留守劳动力生育意愿为目标的配套支持政策,因地制宜打造有地域特点的新型生育文化,营造婚育友好的社会氛围。

  二是建设社会共育的育儿友好型环境。切实帮助育龄人群平衡工作与家庭关系,平衡子女养育过程中的困难与收获,积极探索创新老幼同乐的代际互助模式,营造包容性养育环境,加快形成生养功能“家庭专责”与“社会共育”并举的局面。其一,要大力发展普惠托育。在幼有所育基础上,打造更高标准的优育善育。加快构建与0~3岁婴幼儿相适应的社会合力托育模式,为“最柔软的群体”提供“最安心的照护”。以“一街道一普惠”为建设目标,建设政府主导、市场扩面、社会补充的托育体系,支持发展“幼托一体”模式,加快推动社区托育服务,引导鼓励规模大的用人单位单独举办或者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承办托育设施,扎实拓宽普惠托育服务渠道。加大政府财税支持力度、业务指导力度、行业监督力度,促进托育服务提质增效。其二,要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加大对新型生育文化的宣传力度,与时俱进地营造浓厚的生育友好社会氛围,注重激发适龄人群生育的内部动机和情感需求,调节个体的生育动机。采取综合举措推广儿童友好、家庭友好的社会理念,让适龄婚育、优生优育成为公众的内在观念。其三,要健全完善养老体系。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推动养老服务方式社会化、多元化,防止家庭养老负担抑制青年群体生育意愿。

  三是实施数字化赋能的人口监测与服务。以数字化加快推进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资源共享。一方面,以数字化赋能人口监测。依托国家、省级人口基础信息库平台,实现教育、公安、民政、卫生健康、社保等人口服务基础信息横向互通共享、动态更新,为促进人口健康发展提供完整、准确的数据支撑。建立以个人身份信息为索引的人口基础信息协同治理路径,实现覆盖全人群的人口动态监测,健全人口预测预警制度,提升生育形势和人口变动趋势监测预警水平。另一方面,以数字化赋能人口服务。以数字政府建设为契机,打造纵横交错的妇幼健康服务网络,推动优生优养优教服务与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提升教育改革质效、提升健康产业业态等融合发展,构建更加完善的人口服务体系。在优生上下功夫,提升面向基层的远程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孕前优生检查、生育登记、产前随访、胎动计数、出生一件事联办、新生儿疾病筛查、产后访视等全流程服务。在优养上下功夫,优化妇幼健康服务,提升家庭育儿素养,实行卫生健康、民政、市场监管、教育等部门多跨协同,重点打造育儿集成便民服务“一键直达”,实现托育服务“一屏统览”、托育机构“实时触达”。在优教上下功夫,加快推进“双减”取得实效,通过智慧化手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到基层社区、偏远乡村,全面建设全民共享的优质学前教育体系。

  文┃张新明 钱馨

  本文发表于2022年10月24日《中国人口报》理论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来源:人口发展观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