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隔代抚养之痛”

时间:2022-12-03 [关闭窗口]

  作为应对社会压力、转移抚幼负担的家庭策略,隔代抚养对提高社会生育水平无疑具有促进作用。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参与隔代抚养的老年人比例高达66.47%。照料、抚育孙辈,俨然已成为当代中国老年人主流的晚年生活方式。然而,既有研究也发现,隔代抚养会对老年人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如促使老年人提早退休、减少甚至放弃休闲活动以及造成老年人隔代抚养与社会参与的角色转换困境等。那么,老年人隔代抚养与社会参与的角色转换困境有何表现,受哪些因素影响,又该如何化解呢?上述问题成为理论研究与政策制定关注的焦点。

  老年人隔代抚养与社会参与角色转换困境的具体表现

  一是期望冲突。照料孙子女是诸多老年人心中认定的对家庭付出和贡献最大的支持方式,也是家庭和社会整体对祖辈的共同期待。这与老年人追求自由参与社会活动,实现颐养天年的生活期待有一定冲突。从隔代抚养的动机来看,目前养老育幼“两头沉”的困境,严重扭曲家庭内部资源的配置,致使经济与非经济“啃老”现象成为常态,老年人期待从子女身上获得回馈的互换诉求难以实现。

  二是能力冲突。由于年龄差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祖辈与年轻父母在育儿理念、抚育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加之受教育水平、文化认知的限制,祖辈在与家人的交流沟通,特别是在满足孙辈的情感需求以及对孙辈的能力培养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另外,由于生理机能的衰退,老年人往往更容易受到疾病与疼痛的干扰,在承担高强度的育儿活动过程中,他们常常感觉身心疲惫与力不从心。

  三是时间冲突。高强度的育儿活动与时间投入,将老年父母的空闲时间几乎全部挤压,他们不得不因为隔代抚养而被迫选择放弃自由的退休生活。伴随着工作成就感的缺失和社会互动的减少,老年人从“社会人、单位人”沦为家庭照料者,失落感油然而生。

  四是行为冲突。由于隔代抚养涉及三代主体的互动协调,在协商失败的情境下,主体间的行为冲突便不可避免。面对代际冲突,出于对儿孙的包容,老年人往往会选择忍气吞声和自我牺牲。另外,因为照顾孙辈,部分老年人背井离乡成为老漂族,甚至与老伴分居,造成乡愁的无处寄托与婚姻质量的下降。

  老年人隔代抚养与社会参与角色转换困境的影响因素

  一是受价值理念与社会环境的制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家庭规模的萎缩,以“抚育—反哺”为特征的传统代际关系不断弱化,家庭向上赡养的功能逐渐被向下抚育的功能挤占,相较于满足老年人的福祉,孩子的需求和利益总是被优先保障。另外由于包容性社会理念与社会价值的不完善,致使老年人从工作岗位回归家庭以后,很难有机会再重新走出家庭,融入社会。

  二是养老与抚幼家庭政策不健全。尽管近年来国家愈发重视育幼和养老问题,并针对女性就业、幼儿照护、养老照料等进行了诸多政策设计,但一些政策由于家庭与社会性别视角的缺失,往往陷入“去家庭化”与“再家庭化”的矛盾之中。在家庭政策不健全的背景下,年轻夫妇在经济成本、时间、精力上均难以兼顾工作与家庭照料事宜,这就使隔代抚养成为家庭应对社会转型的无奈选择。

  三是社会服务的支持不足。托幼方面,社会服务发展滞后,质量参差不齐。目前我国公立幼儿园和绝大多数私立幼儿园的入园年龄在3岁左右,部分民办托幼所虽然提供0~3岁婴幼儿的照护服务,却存在收费过高、服务时间短、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老年人社会参与服务支持方面,就近便利的老年人社交空间与社会活动参与平台远未满足个体多元化的需求与期待,特别缺少适合祖孙共同参与的多元文化活动机会。

  四是经济理性与情感依赖下的家庭妥协。祖辈、父辈、孙辈三代之间以隔代抚养行为为核心的代际互动,一方面既实现了家庭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也有效增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依赖。但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这种代际之间的补偿机制在实现“合而共生”的同时忽略了祖辈的个人利益,尤其是在晚年时期承担高强度的育儿活动,实际是祖辈对家庭共同利益的无奈妥协。

  老年人隔代抚养与社会参与角色转换困境的调适路径

  第一,强化理念引领,化解期望冲突。首先,要转变隔代抚养观念,将隔代抚养“义务论”转化为代际依存和互惠共赢观念,化解代际矛盾与冲突。调整家庭资源的分配格局,重视并满足老年人享受愉悦老年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要倡导全社会强化对隔代抚养老年人的价值认同,充分肯定老年人进行隔代抚养的重要意义,营造开放包容、孝老敬亲的社会氛围,帮助老年人适应角色环境转变。再次,老年人也要培养积极老龄观,树立“儿孙自有儿孙福”、守护健康为儿孙的理念,主动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实现自我发展。

  第二,强化政府保障,化解时间冲突。首先,要强化政府对新生家庭的经济支持。减轻家庭成员因为养老和育儿面临的双重压力,促进家庭发展与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家庭养老与抚幼能力。其次,要引导企业将工作家庭责任平衡理念纳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强化对年轻夫妇幼儿哺育、照护的时间支持,实现劳动工作与子女抚育的平衡。再次,要强化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政策支持,拓宽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渠道,为隔代抚养老年人提供更多适合其参加的社交学习与娱乐休闲活动机会。

  第三,强化社会服务,化解能力冲突。首先,要加强社区服务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已有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为隔代抚养家庭提供日间托育服务。其次,要关注隔代抚养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帮助老年人了解家庭人际关系与矛盾处理技巧,为照料者提供量血压、免费体检等便捷的医疗服务,减轻老年人的照料压力。三是强化社区老年大学与幼儿托管一体化设施建设,利用老年大学、老年课堂或社区学院等资源,增设隔代抚养相关课程,帮助老年人获取科学有效的育儿知识,提高老年人参与隔代抚养的角色技能水平。广泛开展如“祖孙课堂”等多种形式的适合老年人与孙辈共同参与的社区活动,促进家庭成员互动,增进祖孙感情,让老年人实现学习休闲与抚养孙辈两不误。

  第四,强化家庭支持,化解行为冲突。首先,应明晰家庭成员在幼儿抚养中的角色定位,强化父母在幼儿抚育中的主体责任。其次,要正确认识家庭的养老功能,引导慈孝文化有效回归。年轻父母不仅要关心幼儿的身心健康,也要关注祖辈的生活起居、身心健康与社会参与权益。再次,要强化祖辈与父辈、孙辈之间的互动,增进家庭代际团结。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要和祖辈共同商讨,多采用协商对话的方式解决分歧,多理解、包容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汲取老年人在抚养幼儿方面的丰富经验,提升祖辈在隔代抚养过程中的获得感。

  文┃李磊 李连友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来源:人口发展观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