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人口国情优化人口发展战略

时间:2022-12-19 [关闭窗口]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明确了“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等人口发展战略思想,指明了未来一段时期人口科学领域研究和实践的方向。未来30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期,科学认识人口国情则是优化人口发展战略的基础。

  人口国情的复杂性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优化人口发展战略的总目标,非均衡人口现象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基本背景。就人口发展的内部均衡而言,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内容和过程就是逐步消解人口的非均衡状态,从而逐步趋向人口发展的均衡发展形态。未来30年,我国将面对十分复杂且严峻的人口形势。

  (一)人口规模巨大是人口基本国情的首要特性。人口达峰但规模依然巨大,这是讨论一切人口与经济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人口已在零增长阶段,人口峰值预计为14.1亿~14.2亿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口规模将会很快地大幅度减少,人口总量在2035年之前将依然保持在14亿人以上,2050年时在13亿人口以上,我国仍然是全球两个十亿级人口大国之一。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减少、城镇化、家庭少子化等结构性问题都将叠加在人口规模巨大的基础之上,增加人口非均衡性,加剧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难度。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充分认识人口规模巨大的首要特性,将有助于更好应对人口发展带来的新挑战。

  (二)人口结构老龄化成为常态现象。我国人口老龄化突出表现为典型的“五超”特性:一是超级规模,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在目前2.67亿人基础上倍增至本世纪中叶的约5亿人,规模为世界之最;二是超快速度,在老年人口翻番的同时,老龄化水平也将再翻一倍达到40%以上;三是超高水平,本世纪中叶将跻身于全球高度老龄化国家行列;四是超稳形态,本世纪中叶以后将处于深度老龄化的稳态结构;五是超大差别,老龄化的城乡、区域、省级差距将长期存在。在老年人口规模巨大的基础上,重点老年人群的规模也很庞大,高龄、空巢、独居、失能半失能等高风险老年人口快速增长,以千万甚至以亿计量,增加经济社会系统的整体压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也特别强调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三)劳动力资源丰盈的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是全龄人口的结构性变化。在老年人口快速增加的同时,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在2011年达到峰值9.4亿人,之后开始负增长,2020年为8.9亿人,2050年为6.5亿人左右,届时仍将比发达国家劳动年龄人口总量还多。伴随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转型,劳动力的数量需求逐渐为质量需求所部分替代,劳动力资源的社会需求会变得更加复杂,就业压力长期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明确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四)人力资本日渐雄厚的大势已定。改革开放以来,人力资本积累发生了质的飞跃。健康方面,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升高,已达78.2岁,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等均降至低水平,我国主要健康指标居中高收入国家前列。教育发展突飞猛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7.8%,进入稳定的大学普及教育阶段;文盲人口和成人文盲率速降为0.38亿人和2.7%;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到9.9年;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共计2.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大学生毕业规模在2022年开始超过1000万人,为人口素质整体提升和人力资本改善提供巨大支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五)人口流动性加强的大势所趋。2021年流动人口规模为3.84亿人,占总人口的27.2%,即四分之一强的国人在流动迁徙且向城镇集聚,使得城镇化水平上升到64.7%。数量庞大、范围广袤、时间长久的人口迁移流动,既激活人口国内大循环,促进了人口空间的合理布局,也大大提升了城镇化水平,提高了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和劳动生产率,还促使从要素低流动且分散的乡土中国转向要素高流动且聚集的城镇中国。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

  优化人口发展战略的思考

  人口内部均衡发展完全由生育率和死亡率变化所决定并直接引发其他人口要素改变,所导致的失衡或均衡状态是绝对的。死亡率是随经济社会和生活质量改善而变化的刚性变量,无法改变;生育率是人们生育意愿和行为变化的弹性变量,有望调整。

  (一)促进生育率提升是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必要选择。促进生育率向适度水平迈进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前提条件。客观上,未来试图推升生育率水平的生育政策及其配套支持措施不可能一蹴而就,发达国家过去半个世纪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制定和实施生育支持政策要有耐心、信心、恒心,要持久性发力。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由一系列要素构成,要解放思想,综合施策,高瞻远瞩,切忌狭隘,包括制定政策的原则、推行政策的方式特别是配套的一揽子经济社会家庭支持措施等,关键要具有亲民性、指向性、操作性、落地性和实效性。

  (二)构建生育公共政策体系是优化生育政策的路径选择。未来真正阻碍生育尤其是多孩生育的内生性压力将是发展环境起主导作用。生育是最大的民生,安全温馨的生育政策体系是国家公共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性的社会公共政策。政府应该在完善社会公共政策、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的深化改革的平台上,构筑统一的生育福利、生育安全、生育关怀相关的社会公共政策、经济政策和家庭支持政策体系,强化服务管理,满足不同生育人群的多元需求,帮助他们达成生育目标。

  (三)着重于人口素质全面提升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核心内容。制约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因素是现有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与人口素质等基础,其中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由生育率水平所决定,而人口事件是长周期事件,修正人口非均衡状态需要长期不懈努力;人口素质提升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中厚积薄发。在现有的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下,促进与完善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直接路径就是全面提升人口素质水平,包括健康素质、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技术积累,这是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永恒的命题。

  (四)在主动适应人口新形势中挖掘和开发人口新机遇。既然人口规律具有客观性,那么,科学的态度首先应该是适应新形势。未来30年,人口规模巨大和国土空间巨大的人口双循环优势,劳动力供给丰盈的数量型人口机会,人力资本日益雄厚的质量型人口机会,低龄老龄化阶段的长寿型人口机会,人口流动活跃和城镇化水平攀升的配置型人口机会等,为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所以,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新机遇,最大限度发挥优势资源作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续写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奇迹。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2ZDA09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发表于2022年12月19日《中国人口报》理论版

  文┃原新

  作者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

来源:人口发展观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