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宝宝喂饭太难了,这几招管用

时间:2022-05-07 [关闭窗口]

  顺应喂养,又称为回应性喂养,是一项充分考虑到婴幼儿喂养目标的喂养技术。

  婴幼儿喂养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婴幼儿得到足够的营养物质,保证良好的体格生长,还需考虑在喂养中逐渐引导他们了解和懂得进食、学会进食的技能。进而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和习惯,并在接受养育者喂养的同时从养育者处感受到爱、尊重及安全感。

  顺应喂养的原则

  顺应喂养强调喂养过程中养育者和婴幼儿之间进行互动,养育者鼓励婴幼儿发出饥饿和饱足信号,予以及时而恰当地回应,引导婴幼儿逐步学习独立进食,并获得长期健康的营养、维持其适宜的生长。

  顺应喂养中养育者和婴幼儿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合作完成一次次的进食。养育者负责准备安全、有营养的食物,并根据婴幼儿需要及时提供帮助;同时养育者创造良好的进食环境、维持和谐愉悦的进食氛围;具体吃什么、吃多少,则由婴幼儿自主决定。

  不同年龄段婴幼儿的顺应喂养

  #1

  0-6月龄婴儿顺应喂养

  在新生儿出生后,养育者应逐渐学会观察婴儿饥饿的信号,及早了解婴儿对于进食的需要:比如在饥饿感来临时,小婴儿可能出现吸吮动作、双手舞动、鬼脸、烦躁;如果这些表现没有得到回应,身体活动会增多,出现身体伸展、频繁吸吮手指等表现;大声哭吵往往是饥饿的最后信号,在解读这些信号时,养育者尽量早发现、及时喂,尽量避免哭闹后喂哺。而当喂养过程中婴儿出现停止吸吮、张嘴、头转开等表现时,往往代表他们吃饱了,此时就应放慢喂养速度、及时停止。

  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配方奶喂养,大部分婴儿可在生后3-6月龄间逐渐形成自己的进食规律,此时养育者需要感知其进食规律的时间信息,结合睡眠、游戏等日常活动,引导婴儿形成规律的生活。

  #2

  6-12月龄婴儿顺应喂养

  随着婴儿月龄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在6月龄逐渐添加辅食后,顺应喂养的内容更为丰富。婴儿常通过与养育者眼神的交流(如:睁大眼睛看)表达愉悦的情感(如:对养育者微笑、进食时发出欢快的声音),或是通过动作(如:把手伸向餐具或食物、主动张嘴)表达想吃的愿望,也能通过拒绝的声音、表情或动作(如:吐出食物、用手推、扭头、皱眉等)表达不要吃的意愿。

  养育者应关注婴儿这些行为的表达,了解他们的需求,同时为婴儿进食做好积极的准备,提供适时的帮助。在喂养前养育者应该创设良好的喂养环境,安排安全舒适的座椅,减少与进食无关的干扰;提供合适质地的食物,从泥状、糊状半固体食物开始,逐渐向颗粒状、条状、手指状固体食物过渡,引导婴儿咀嚼,锻炼口腔功能,引导婴儿抓取食物进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自我尝试的要求。

  在喂养时尽量与婴儿保持面对面,与婴儿有充分的眼神交流和语言交流,从而及时注意到婴儿对食物和进食的相关信号,并予以积极地回应。

  #3

  12-24月龄幼儿顺应喂养

  到1岁时,婴幼儿已经尝试过很多种不同食物,在1-2岁间是他们学习、达到自主进食,并逐渐适应家庭日常饮食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年中,他们可以用准确的手势、丰富的肢体动作、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对食物和进食的需求,养育者无需过多的猜测就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他们的需求,而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幼儿、让他们成功参与家庭进食活动并成为愉快的进食者是顺应喂养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1岁后,养育者可以安排幼儿与家人一起进餐的时间,做到定时定点就餐,每天可安排3餐主食及2-3次点心时间,一次进餐掌握在20-30分钟之间。在与家人共同进餐时,安排幼儿坐在餐椅上就餐,便于与家人互动交流,并在良好的互动过程中学习自我服务。养育者需充分识别幼儿饱腹的信号及对食物的要求行为,鼓励幼儿通过手势、动作和语言表达对食物的需求,允许他们在准备好的食物中选择自己喜爱的食物。也要示范、引导幼儿用手势和语言表达自己对饥饿或饱足的内在感受,发展其自我控制饥饿或饱足的能力,允许他们在吃饱后离开餐桌。

  在环境控制上应避免进食时看电视或玩玩具,更不要追喂进食。对接近24月龄的幼儿,也可安排他们适当参与食物的制作、餐前准备、餐后收拾餐具等活动,提高他们对整个进食过程的认知和兴趣,这也是顺应喂养的内容。

  顺应喂养充分满足了婴幼儿在进食上的自我发展要求,相信养育者通过顺应喂养的实施,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好好进食,享受进食乐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