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精准技术让晚期乳腺癌不可怕

时间:2024-04-17 [关闭窗口]

  4月15日至21日是第30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综合施策科学防癌”。“除肺癌外,乳腺癌是女性第二位高发的恶性肿瘤。”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海峡肿瘤防治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福建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中西医结合肿瘤重点学科主任医师陈曦强调说,随着一批创新药物在中国获批,晚期乳腺癌或许可以不再被看作绝症。未来晚期乳腺癌患者或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得到有质量的长期生存。

  多学科“精准作战”,乳腺癌患者预后在所有恶性肿瘤中表现优异

  改良根治术、保乳手术、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随着临床精准技术的不断进展,乳腺癌诊疗正逐步规范化和精准化。

  “晚期乳腺癌并不可怕,关键在于确诊后早治疗、规范治疗。”陈曦说,即便是晚期乳腺癌患者,也不要轻易放弃或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一味寻找民间偏方、抱着“能不能先等等”的心态会失去获得长期生存的机会。

  激素依赖型乳腺癌生长相对较慢,患者切忌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某些毒副反应或者其他原因就随意停止治疗或更改方案。陈曦强调,目前治疗更加强调保乳功能、高效低毒,倡导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模式,在手术、化疗、放疗等经典治疗基础上,开展基因检测后的个体化治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等精准治疗,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随着分型精准理念的提出以及近年来抗体偶联药物等治疗新方案的不断涌现,很多既往认为“无药可治”的病人也都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我国现有约400万名乳腺癌患者,每年新增乳腺癌患者约40万例。乳腺癌是性格相对“温和”的癌,目前我国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在所有恶性肿瘤中表现优异。

  定期体检,“没病找病”更健康

  乳腺癌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除了遗传性相关基因外,应警惕生育因素影响,例如月经初潮年龄早(小于12岁)、绝经年龄晚(大于55岁)、月经周期短、不孕及初次足月产的年龄大于35岁,这些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病有关。

  现代女性的生育年龄相比从前有了大幅度的推迟,但随着妊娠年龄的增加,乳腺癌风险也出现了升高。

  而随着营养元素的丰富摄入,孩童发育年龄提前,女性月经初潮也日益提早。一项流行病学研究分析显示,现代女性初潮平均年龄为13.1岁。这也意味着现代女性,暴露在雌激素的时间比过去更长,罹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了。

  2024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全国癌症报告,新发乳腺癌病例数35.72万。乳腺癌发病率从20岁以后开始逐渐上升。陈曦提醒,每个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首先要有“没病找病”的意识,体检则是最有效而经济的健康计划。建议定期乳腺自查,并与钼靶、彩超等体检项目结合检查。

  拥有BRCA1和BRCA2这两个基因突变的家族人群,倾向高发乳腺癌和卵巢癌。高危人群最好做一下遗传风险评估,抽血进行肿瘤基因筛查,明确是否携带癌症易感基因。目前根据患者的基因检测结果指导诊疗已在临床上实现。

  “粗茶淡饭”最科学,用生活“规矩”改良“患癌概率”

  乳腺癌是“富贵病”。陈曦建议,防乳腺癌要学农村老阿婆,粗茶淡饭、戒烟限酒、早睡早起、经常劳动,患乳腺癌的概率就小得多。

  生活中,规律作息时间,改善睡眠质量,增强免疫能力。千万不要随意服用含雌激素的药品和保健品,尽量少外出就餐,多在自家吃饭。个体化吃“杂食”,北方人要多吃南方菜,南方人要多吃北方菜。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鲜鱼。

  学会疏解精神压力,保持心情愉悦和一定的运动量,用生活“规矩”来改良“患癌概率”。

  乳腺癌惹不起,但躲得起。比如注意多饮水,保持体形,不要发胖,远离熬夜、高糖高脂食品和酒精饮料。孕激素对女人有很大的保护作用,怀孕、分娩、哺乳,可降低患乳腺癌的风险。

来源:新华社

[关闭窗口]